当前位置:主页 > 武术动态 >

参加《中华武术》创刊37周年 暨中国太极拳最具影响力人物颁奖盛

来源:未知 发布时间:2020-01-09 14:11 类别:武术动态

       感谢《中华武术》对我的认可,感谢田苏辉领队的大力推荐,能和中国武术界众多的老前辈共同获此殊荣,我感到压力很大。这里有武术界的泰斗,有各大流派掌门人,有学院的教授,有很多我崇拜的大师。而我,作为一名年轻的教练员有幸和他们站在一起领奖,真的是受之有愧。但是,我想这应该是第一次将竞技武术太极人加入到评选之中,而这也发出了一个信号,武术的发展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,竞技与传统就像人的两条腿,缺一不可。

      (吴雅楠与他的主教练、中国武术九段徐毓茹老师在一起)
       首先做一下自我介绍,我叫吴雅楠,中共党员,陕西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太极组主教练(副高)。我12岁进省队,19岁进国家队,23岁担任队组教练,27岁担任主教练。这期间获得2005年第四届东亚运动会男子太极拳冠军,2006年第十五届亚运会太极拳剑冠军,2006至2011年全国武术锦标赛男子太极拳、剑冠军,2007年第九届世锦赛太极拳冠军,2008年第七届亚锦赛太极拳冠军,2008年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男子太极拳剑冠军,2009年台湾世界运动会男子太极拳剑冠军,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太极拳、剑亚军,2010年第十六届亚运会太极拳剑冠军,2011年十一届世锦赛太极剑冠军,2013年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男子太极拳剑冠军;我所带的队员获得世界冠军两人三次,亚洲冠军两人四次,全国冠军8人。
       从一窍不通到成为全国冠军、亚洲冠军、世界冠军,再到成为教练培养出全国冠军、亚洲冠军、世界冠军,这个过程我用了快30年。前25年我的重点就是如何将教练教给我的动作练到最好,如何把我掌握的知识传授给队员,将每一个招式,每一个难度都精雕细刻,在比赛规则的范围内做到精益求精,为此,我成功了,成为了一代竞技武术太极项目的技术代表。但就像电影所说“能力越大、责任越强”,当我站在主教练这个位置,能左右一个省甚至全国的竞技太极风格、走向时,我却越来越困惑,为什么武术与奥运渐行渐远,为什么竞技武术的参与者越来越小众,为什么传统与竞技的区别越来越大,为什么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和搏击约架的事件?所以,近五年我一直在思考,虽然还不够成熟,但能借着这次获奖提出来,也希望能引起更多专家的注意,众志成城,众口铄金,我相信集众人之智慧,必能将太极推向更高的高度。
       首先,我想谈谈竞技武术的现状以及未来,大家都知道,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,只要有武术比赛,基本是万人空巷,观众爆满,而现在,观众席上除了各队相关人员,基本很少有人观看。今年上半年我的队员杨顺洪的比赛视频在抖音上意外走红,31万的点赞,将近3万的留言,但打开评论区,80%的留言都是“观众席怎么没人,这是内部测验吗?”,“运动员真帅”,“练的真好,飘逸”,“衣服好看”,“这是武术吗”,“能打人吗”,“套路编排真好,看的人心潮澎湃”。我很高兴我的队员能得到全国人民的认可,但细思极恐,我们陕西竞技太极的套路编排已经很注意回归传统,尽可能地去除了其他拳种,去除了表演类的元素,尽可能多的去表现了武者的威严、传统陈式太极拳的缠丝、弹抖,但观众能看懂的仍然仅停留在好看,更多的人把他当作了表演、文艺,而不是“武”!视频软件将冠军的比赛放大产生了聚众效应,间接推广了竞技太极,但回到比赛现场呢?一场比赛多达80人,一人4分钟,几乎相同的难度、套路编排、重复率极高的音乐,长达六个小时的单场比赛,我想,没几个人会看、想看、能看懂。这恐怕是世界上所有体育项目中单场比赛最长时间记录了。而这80人中有多少是真正练太极拳的,真正认认真真站过桩,走过步子,练过传统套路,能清晰的叫出每个动作的传统名称?练陈式的有几个能分清楚老架新架,一路二路?盲目的模仿,简单的复制只会让我们好不容易建立起的竞技太极前功尽弃。所以,我觉得首先要提高全国比赛准入的门槛,要严把技术关,凡出现非太极动作直接给与扣分,彻底将舞蹈化、长拳化请出门外,还一个干干净净的竞技太极拳。要控制参赛人数或进行南北分站赛,将一部分技术不达标,风格盲目模仿的参赛者提前出局,提高我们锦标赛、冠军赛的技术质量。除此之外,我认为,武术太极拳归根结底还是“武”和“术”,简单直白的讲就是打人的方法,而观众也更喜欢看更具竞技性的体育项目,这也是近几年搏击类项目越来越火的主要原因,有竞技,有较量,有冲突,有对比才更符合奥运会“更快更高更强”的精神。反观我们的套路比赛,没有对手间直接对抗,所有人难度都一样,没有对比,没有体操那样不设上限的难度机制,没有让观众一眼就明白的关注点,这样的比赛注定只有内行能看懂,而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,就失去了其发展的原动力。有多少项目为了迎合观众改变自己的规则,就为了让比赛更好看,而我们却和观众渐行渐远。说到这里,我想谈谈我们的传统武术,从被某某东挑战开始,经过了彷徨、混乱到认清问题、反省,到一部分人融会贯通开始和实战接触,虽然过程是痛的,但我很庆幸有一部分人已经行动起来了。我在研究太极拳古拳谱时发现,其实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拳谱有很多内容都是在讲对战的经验,而不是方法,比如武禹襄著《太极拳解》“彼不动,己不动,彼微动,己先动,以己依人,务要知己,乃能随转随接,以己黏人,必须知人,乃能不后不先”。再如陈长兴著《用武要言》“战斗篇云:胆战心寒者,必不能取胜,不察形势者,必不能防人,先动为师,后动为弟,能教一思进,莫教一思退,胆欲大而心欲小,运用之妙,存乎一心而已”。而现在我们很多师傅却生搬硬套,只去教方法,却忘了一个好的搏击选手靠的是身体能力、反应能力和数不清的实战,至于击倒对手的方法,只不过是他千锤百炼后的本能反应。所以用太极的理论做训练和战术的指导思想,用现代化的体育训练去强化我们的身体,如此结合才是正确的太极实战,绝不能认为太极实战非要四两拨千斤,非要以柔克刚。而传统都已经在打练结合上迈出了一步,我们竞技武术更要追上,要让武术真的“武”起来。
       这次获奖我和大师们一起站在台上非常惶恐,虽然我得过很多冠军,我自认为我练起来一定也是最棒的,但和大师们在一起总是感觉到自己很虚,这种虚就是来源于对太极理解的薄弱,来源于我们没有得到真正的传承,简单点说,就是没练内功。练身容易练心难,传人为何称之为传人、大师,是因为他们每天练的、讲的、听的都是一代代传人们总结的经验,在这上百年的传承中,早已将问题研究清楚,形成了一套完整的、规范的模式,他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符号。而我们是用一代代教练员的心血,总结出来的训练方法,无限完美地完成了规则的要求,是形体与能力之美,是体育的代表,曾经两者可以各行其道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,随着习练者、观众的需求提高,二者必须融为一体,用文化去充实内容,用形体去表达文化,只有高度结合才能使武术、使太极趋于完美。所以在本次颁奖活动中,我有幸和部分大师们交流了经验,我相信《中华武术》给我们创造这样的平台也是希望我们能碰撞出新的火花,在此,我作为竞技武术获奖人向《中华武术》表示感谢,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向各位流派传人,大师们学习,共同走出一条崭新的太极之路。
 
Copyright © 2018-2019 西安市武术协会 版权所有   技术支持:麦思网络
地址:西安市未央区朱宏路53号  电话:18209270380 联系人:刘女士 陕ICP备18020510号-1